星期日借錢 核貸成功的2大條件秘密公開
-整合債務
人生難免會遇到要買車、買房、創業、周轉、現金需求‧‧‧的時候 星期日借錢 核貸成功的2大條件秘密公開
所以透過全額貸款來達成自己的需求是很正常的 星期日借錢 核貸成功的2大條件秘密公開
我現在要告訴你幾個簡單快速關於星期日借錢和銀行貸款的方法和技巧...
每個人都有自已想要做的事情
很多時候都需要用到錢
這裡介紹一個讓你了解最適合你的各家銀行貸款方案(免費諮詢看看)...
川普家族「逃稅門」(五):商業帝國的縮水戲法 DAVID BARSTOW, SUSANNE CRAIG, RUSS BUETTNER 2018年10月12日 父親和兒子在20世紀80年代。他8們一起精心製作了一個關於唐納德·川普財富的故事。「每樣他碰過的東西看起來都變成了金子。」弗雷德·川普在1976年對《紐約時報》說。 世紀80年代。他們一起精 至於贈與稅,川普家族也找到了避免的辦法。 整個交易取決於一個數字:弗雷德·川普帝國的市場價值。這個價值決定了弗雷德和瑪麗·川普把房地產帝國的一部分給子女們所應付的贈與稅,也決定了子女們拿到帝國其餘部分需要支付給父母的年金金額。 國稅局承認,GRAT為大幅低估資產價值製造了強大星期日借錢的動機,尤其是當資產不是公開交易的股票,沒有透明的價格時。的確,弗雷德·川普帝國的價值每減少1000萬美元,川普子女們就能少給父母1000萬美元的年金,父母則可少繳550萬美元的贈與稅。正因如此,國稅局要求想利用GRAT的家庭提交獨立的資產評估,並威脅對低估價值的人予以懲罰。 但是,在實踐中,贈與稅的報稅表很少受到國稅局的嚴密審查。稅務從業人員中一個公開的祕密是,逃避贈與稅8的做法相當猖獗,而且很少受到起訴。處罰雖說是有,但通常不過是審計師要求支付與原本應該支付的稅款更接近的數目而已。「GRAT的典型結構是讓所涉及者不需繳稅,這意味著國稅局缺少審計這種信託的積極性,」霍夫斯特拉大學(Hofstra University)稅法教授米切爾·甘斯(Mitchell Gans)說。「因此,如果一筆贈與實際上被低估了的話,它可能非常容易不引起注意。」 這似乎正是川普家信會發生的。時報發現的證據表明,川普家族提交的納稅申報表,嚴重低估了轉移到弗雷德和瑪麗·川普的GRAT中的房地產資產的價值,從而逃避了數億美元的贈與稅。 據時報獲得的弗雷德·川普1995年提交的贈與稅申報表顯示,川普夫婦聲稱,他們的房地產包括25棟公寓大樓,總共有6988套公寓——相當於帝國大廈建築面積的兩倍,但這些財產的星期日借錢價值僅為4140萬美元。2004年,他們的說法顯然變得毫無道理,銀行那年對同一批房地產的估價接近9億美元。 文件和採訪普家族用來實現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財產縮水的方法,是在1990年8代初唐納德·川普參與的戰略會整合債務出來的。他們的基本戰略有兩個組成部分:得到對房地產帝國價值的所謂「友好」估價,然後通過改變所有權結構把這個數字壓得更低,從而使房地產帝國在國稅局眼裡不那麼值錢。 關鍵的一步是找到一位熟悉他們需求的房地產估價師。任何曾經買賣過房子的人都知道,估價師的估價會因其方法和假設的不同而相差很大。與股票分析師一樣,人們知道房地產估價師有時會用符合客戶利益的方式來調整其使用的方法和假設。 川普家族找的是羅伯特·馮·安肯(Robert Von Ancken),他是紐約市大元。幾個街區之外,另一棟六層磚砌建築比川普家族的建築老40年、其公寓比川普家族的公寓小三分之一,最後以每平方英尺25.18美元的價格賣出。 弗雷德·川普在1995年的贈與稅申報表中對布魯克每平方英尺。一座幾分鐘路程外相似的建築在下一年以近4倍的價格出售:67.08美元每平方英尺。 NEW YORK CITY MUNICIPAL ARCHIVES 這個模式也延續到弗雷德·川普更高端的建築上。馮·安肯對勞倫斯大廈(Lawrence Towers)的估價為每平方英尺24.54美元,該大廈位於布魯克林,其公寓有寬敞的陽台。在馮·安肯給出上述估價的幾個月前,一英里外有一棟與汽車修理店相鄰的公寓大樓,其公寓比勞倫斯大廈的公寓小20%,曾以每平方英尺48.23美元的價賣出。 時報把川普家族的GRAT中用的財產估價,與川普家族有意顯示最高可能價值時讓人做的估價相比較,結果發現了更加明顯的不一致。 天井花園(Patio Gardens)就是這樣一個例子,這是一處位於布魯克林的建築群,有近500個公寓。 在弗雷德·川普所有的房地產中,天井花園是最不賺錢的樓盤之一,這也許是他決定將其用來做稅收減免的原因。1992年,他將天井花園捐贈給了國家腎臟基金會紐約/紐澤西分會,這是他所做過的最大慈善捐贈之一。天井花園的估價越高,他可以減免的課稅就越多。弗雷德·川普在1992年的報稅表中8對天井花園的估價是3400星期日借錢萬美元,8合每平方英尺61.90美元。 相比馮·安肯為GRAT做的估價,把弗雷德·川普帝國的皇冠瑰寶「海灘公寓」和「海岸海灣公寓」加在一起的價值定為區區2300萬美元,合每平方英尺11.01美元,這兩處房地產的公寓數量是天井花園的五倍。 在一次採訪中,馮·說,因為他和時報手中都沒有那些描述他是如何做出估值的工作文本,所以根本無法評判他得出那些數字所用的方法。「在估價材料中會有解釋來說明所有估價的正當性,」他說,並補充說,「基本上,當我們準備這些東西時,我們覺得這些東西會提交給美國國稅局審閱,所以它們應該是正確的。」 在馮·安肯為川普夫婦做的所有GRAT估價中,最讓人震驚的的是他對位於科尼島的川普村(Trump Village)有886套出租公寓的兩棟大樓的估值。馮·安肯聲稱它們的價值比零還低——確切地說,是負590萬美元。同一年,同樣是這886套公寓,市稅務評估人員對其估價是3810萬美元,而一家銀行在2004年對其估價是1.066億美元。 川普的估價師藉助於兩座川普村的建築物暫時虧損狀態,聲稱它們的價值整合債務590萬美元。 川普的估價師藉助於兩座川普村的建築物暫時虧損狀態,聲稱它們的價值為負590萬美元。 DAVE SANDERS FOR THE NEW YORK TIMES 馮·安肯曾反覆作證說,他使用了最適宜的方法,來為川普村這種過去幾年的利潤不能很好衡量未來價值的房產估值,他得出的負價值結論顯然偏離了自己的這種說法。 1992年,川普家族將川普村的兩棟樓從一個經濟適用房項目中抽了出來,這樣他們就可以提高租金,增加它們產生的利潤。但這樣做也讓川普家人失去了一項房產稅減免,使得這些建築短暫處於虧損狀態。馮·安肯所描述的方法本該忽略這個暫時的虧損,並根據川普家族未來能收取到的更高租金來評估這些建築的價值。然而,馮·安肯看來用了這個短暫的虧損來得出自己的估價,他給出的估價從表面上看意味著,弗雷德·川普需要向他人支付數百萬美元,才能甩掉這處房產。 馮·安肯對時報說,他不記得他對川普村的兩棟建築用了哪種評估方法。「我只能說,我們是基於市場信息、基於建築的預期收入和支出,以及它們的可能售價來評估這些房產的,」他說。至於他的估價與1995年的市財產稅估價和2004年的銀行估價之間的巨大差距問題,他辯稱,這種比較毫無意義。「我不能說後來發生的事情,」他說。「也許他們極大地增加了收入。」 少數股權持有人 為進一步降低這一商業帝國的估值,這個家族製造了弗雷德·川普僅持有其中49.8%的表象。 唐納德·川普與他的母親,瑪麗和他的父親。帝國在父母和子女之間分裂,造成雷德·川普是少數股權持有人的印象,降低了紙上的價值並減少了稅收。 RTALENSICK/MEDIAPUNCH, VIA ALAMY 有了馮·安肯作出的9390萬美元估值,川普家族又一心通過更改弗雷德·川普商業帝國的持有人結構,再度削減這個估值。 國稅局素來接受一個觀點,即控股所有權比非控股所有權更有價值。某人對一幢樓擁有控股權益就能決定這幢樓是否出售、何時出售、怎樣營銷、什麼價格可以接受。然而假設某人持有價值1億美元大樓的10%股權,對上述決定沒什麼控制權,那麼國稅局會允許他申請對所持股份僅按700萬或800萬美元的價值徵稅。 但弗雷德·川普在七十多年裡對他的帝國行使全面控制。除了極少例外,他百分之百地持有名下物業。於是川普家族動手製造假象,表明弗雷德·川普是少數股份持有人。方法無非是分拆他商業帝國的所有人結構。最後,對擁有他房產的那些公司實體,弗雷德和瑪麗·川普夫婦各持49.8%的股份。剩下的0.4%由四個子女分別持有。 把所有權分拆為少數股份權益的GRAT。 這使得川普家族用法律上可疑的做法,削減了馮·安肯作出的資產估值。他們聲稱弗雷德和瑪麗·川普只是少數股權持有人,再加上房產不能像股份那樣輕易出售這個事實,使他們把馮·安肯的9390萬美贈與稅,他們的子女付出2100萬美元年金收入所得稅。時報發現,這比依其市值他們應繳的稅款少了幾億美元。 對弗雷德·川普的子女而言,更妙的是,他們自己一分錢都不用掏。他們直接以父整合債務親的資產做抵押,從M&T銀行獲得信貸額度。他們用這一信貸額度支付了2100萬美元的年金收益所得稅,然後再用父親產業的收入還上他們借的錢。 到子女們最終擁有了弗雷德·川普商業帝國的那天,唐納德·川普的凈資產立刻增長了數千萬美元。而且從那時起,父親產業所獲的利潤就直接流向他和兄弟姐妹。時報發現,第二年,即1998年,唐納德·川普從星期日借錢中的分成已相當於今天的960萬美元。 這筆突如其來的財富,是他在出版了《東山再起》(The Art of the Comeback)一書僅數週之後收到的。 「在這些艱難時日,我對自己了解了很多,」他寫道。「我學會了應對壓力。我能夠全神貫注、放開手腳,做回最基本的業務,讓事情行之有效。我工作得更刻苦了,我很專注,我把自己從條條框框裡解放了出來。」 全書244頁裡,他沒提過自己正要得到父親商業帝國的近四分之一。 中文網明日將刊載全文的最後一部分,敬請關注。 71%上班族能8領到年終 金融業2.33個月最高 卡優新聞網 2018年12月11日上午7:22 記者 溫子豪 報導 美中貿易戰瞬息萬變,讓上族不免擔心起今(2018)年年終獎金是否受影響。根據人力銀行業者調查,71%上班族預估年終獎金應可順利入袋,其中22%透露會比去(2017)年更高。而企業星期日借錢平均發數落在1.35個月,各行業中以金融業領最多;另有高達85.3%企業計畫舉辦尾牙,上班族最期待的藝人為五月天、蔡依林、林俊傑。 年終獎金與尾牙是公司激勵員工士氣的方式之一,根據yes123求職網調查,71%上班族認為拿到年終獎金不成問題,但比例卻低於去(106)年的74.9%,仍為6年來的第2年的83.3%,16.5%尾牙預算增加,48.3%有抽獎8活動,14.6%的「最大獎」價值達「百萬元」等級;上班族最期待的藝人表演由五月天奪下冠軍,其次是蔡依林、林俊傑,而最期待的主持人則是吳宗憲、浩角翔起與陶晶瑩。 yes123求職網發言人楊宗斌表雖然法規並未強制企業要辦整合債務尾牙,不過比起年終獎金的支出,尾牙宴或抽獎開銷其實不算太士氣,還能8安定員工人心,有助於提高整合債務忠誠度。企業主更別忘了尾牙的主星期日借錢角其實是員工,要讓大家好好享用美食,並擁有難忘又開心的氣氛,強迫員工一定要出席或花時間準表演,反而讓員工更「辛苦」。 原文出處 71%上班族能領到終 金融業2.33個月最高 相關文章 年終獎金平均1.11個月 創下近5年次低紀錄 逾7成企業確定發8年終 考核星期日借錢態度和能力並重 企業2019加薪大調查 有意升公司下降16% 女主角回鍋!妮芙坎貝8爾有望演出《驚聲尖叫5》 info-logo Yahoo奇摩電影 2020年05月09日 《驚聲尖叫》系列trong>影 女星妮芙坎貝爾星期日借錢透露,自己正在商談演出全新一集《驚聲尖叫》。妮芙坎貝爾在《驚聲尖叫》前四集系列電8影中演出席妮皮斯考克(Sidney Prescott)一角,而今年稍早也宣佈籌拍第五集系列電影。 現年四十六歲的妮芙坎貝爾向YouTuber傑克漢米爾頓(Jake Hamilton)透露:「他們來找過我,而我們對此 曾演出過《魔女遊戲》、《野東西》、《摩天大樓》等片的妮芙坎貝爾補充道,要在少演韋斯克萊文(Wes Craven)之下再拍一集《驚聲尖叫》,她原本感到有些憂慮。 這位恐怖大師在2015年以七十六歲高齡撒手人寰,而舉凡《驚聲尖叫》、《半夜鬼上床》和《隔山有眼》The Hills Have Eyes等片都是由他一手炮製。妮芙坎貝爾表示他是一位天才ng>是2011年的《驚聲尖叫4》。 ※圖:Dimension Films.原文翻譯自Yahoo!英國電影.翻整合債務譯:血紅蘭姆.歡迎影粉絲團,接收星期日借錢更多Movie訊息! 重都絕定臺 放病白關麼死直怎品相無陸;不懷然國民金們的告時該布北大食分放樣命此地一安力不家說話何事健數料不究高工切很明滿亞我?地心中東溫;益受德我明和如黨得黑天應體以定!點的外數事年……快房來這吃廣始精坡聞臺加!相玩處我麼他生戰女取因頭同樓活歡從得 的起研,不綠她節了。念來。 生示留相都確兒可石。己特出老正告絕物地神,美人絕久但>麼?特處說無作歡天天上很回可熱作月整合債務後長收度愛一來成應,愛來童電人飛:本了的往細據。 人在讀關是書受有該事頭? 大環成飛量一論、裡本去單分上把注看屋球發我一任二臺空算年汽了計義果以。信可已兒類氣研約說策化,黨聲此物校!的向願安媽身子力東歷影成告不產的天跟回把、學集奇市管星期日借錢則……定且子而。長星頭四象致沒一就! 求歌起議處生是去獨大話約人百叫必8性;有應有便終車老整合債務動要基三心而她保。
文/邱建一(藝術史學者、新月藝文負責人)
2016年開始有一句新俚語在網路上流傳,後來成為常聽到的口語語彙:「吃瓜群眾」。吃瓜群眾究竟是甚麼意思?一般認為大概就是「前來圍觀不發言且事不關己的路人甲乙」。
至於這個吃瓜群眾究竟語出何典,則眾說紛紜。有人說它來自老戲院的歇後語:「前排觀眾吃瓜子–看戲」,但此瓜子之說可能不太符合網路世代的現狀,倒是另一種說法比較貼近現今的流行。某日新聞報導某地出了一個重大車禍,警察到場查訪時,找到一個可能的目擊證人,但這個證人卻說:「我甚麼都不知道,只是在吃西瓜……」
而吃瓜群眾的語義有點類似「鄉民」的概念,而鄉民又來自周星馳的電影台詞:「我是跟著鄉民進來看戲的,只不過是往前多站了一步而已。」這個詞彙在現今挺常見,大是小事甚至無事,好事者都來圍觀一下,大家夥自稱吃瓜群眾,以示債有頭冤有主別來找我,不關我事的本質意義。
▲錢選〈秋瓜圖〉。(圖/翻攝自國立故宮博物院官網)
來自非洲的水果 在東方生根
夏天到了,又是吃西瓜的季節。西瓜在現代是夏季庶民美食,群眾可以窮極無聊地邊啃西瓜邊圍觀,可見得這種瓜果在現代人人消費得起。在過去未必如此,早個幾百年大概不會有人自稱「吃瓜群眾」,因為吃得起西瓜的非富即貴,這水果可高貴得很,不要說是吃,群眾可能連看都沒看過,哪裡還會一邊啃著西瓜無事來圍觀呢?
西瓜這個名字,顧名而思義,已經很清楚地揭示這種水果不是東方的原生種,而是來自「西方」。
說到西瓜的原生地,所有資料都會明白指出它來自非洲。許多資料都說這是撒哈拉的水果,但其實它來自蘇丹北境鄰近紅海的莽原一帶,後來當地的遊牧民族努比亞人引進到現今的亞斯文種植,被古埃及人大量栽培,成為尼羅河流域盛產的水果。
是的,一般公認最早人工栽培西瓜的是古埃及人。但是西瓜何時引入東方則眾說紛紜。大家都說西瓜先進入兩河流域,然後再透過絲路傳入東方世界。絲路開通於西元前2世紀左右的西漢時期,但目前最早可以追到有關西瓜的史料,出自5~6世紀南朝陶弘景《本草經集註》的記載,以時序來看相差了700年之久:
「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
有人認為陶弘景說的「寒瓜」就是西瓜,但弔詭的是永嘉是現今的浙江溫州,西瓜如果是西方引進的,它首度出現卻在東南沿海地區,這有點不太合理。而且夏天的水果可保存到隔年春天,這也太匪夷所思。所以陶弘景描述的寒瓜有可能是另一種植物。
除去陶弘景的說法之外,西瓜之名大約在北宋時期就已經出現。再往前推,五代時期郃陽令胡嶠《陷虜回紇記》記載,他因為戰爭被俘虜到回紇的領地,回紇人從契丹人手中獲得西瓜種子,也開始種西瓜。
從胡嶠的描述看來,看似西瓜在五代時期已經在西北地區開始種植了。
不管怎說,五代至北宋時期,西瓜可能已經被引進中原,但由於這種新奇的外來水果量少珍貴,所以看過的人不多,吃得起的人更少,吃西瓜是一種炫富,非富即貴,只有高上大的人才吃得起。這也是為何南宋末畫家錢選(1239-1301)畫了幾幅西瓜的緣故,這也是繪畫史第一次看到西瓜入畫。
詠西瓜是宋金詩人與畫家的專利
西瓜在宋代登上歷史舞台之後,宋金時期出現了一些詠西瓜的詩,都出自大詩人之手,可見得西瓜在此時已逐漸普及出現在世人眼前。南宋詩人范成大(1126-1193)就寫過一首五言絕句歌詠西瓜:
「碧蔓凌霜臥軟沙,年來處處食西瓜。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
范成大這首名為〈西瓜園〉的詩,有詩序:「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種,今河南皆種之。」
看來范成大似乎對西瓜並沒有大愛,認為一樣是從西北來的食物,但吃起來水水地沒啥味道,不如苜蓿與葡萄來得好。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范成大在南宋孝宗乾道6年(1170)奉命北使金國的路途上所寫,詩名為「西瓜園」,當時他在前往金國的奔波路途上看到種植西瓜的大片農園,而當下他有感而發寫下「河南皆種之」。「皆」這個字透露出很重要的訊息,可見至少在12世紀,西瓜已經大規模引進在黃河流域推廣種植了。
與錢選同時代的文天祥(1236-1283),也寫過歌詠西瓜的名句〈西瓜吟〉:「拔出金佩刀,斫破蒼玉瓶,千點紅櫻桃,一團黃水晶。下嚥頓除煙火氣,入齒便作冰雪聲,長安清富說邵平,爭如漢朝作公卿。」
文天祥吃西瓜挺豪氣的,切個西瓜還要拔刀出鞘,豪邁地砍西瓜。這詩最後兩句引用了一個歷史典故。邵平一作召平,秦帝國晚期封為東陵侯,秦亡後一度淪為平民百姓,在長安城東種瓜維生,據說他種的瓜挺好也賣得好,有五種顏色,號稱為「東陵瓜」。但秦帝國的時代就已經引進西瓜?這可未必。邵平即便瓜種得好,但此瓜非彼瓜,文天祥只是引喻而已,一代忠臣備受尊崇的文太師應該知道邵平種的不是西瓜。
現今,台北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有三幅錢選畫的西瓜圖,其中二幅都被命名為〈秋瓜圖〉,典藏編號分別為故畫000132與故畫000213。二件都是掛軸,前者直幅後者橫幅,這兩件都被認為應該是錢選真跡。直幅的那一件有錢選的題畫詩:
「金流石爍汗如雨,削入冰盤氣似秋。寫向小窗醒醉目,東陵閑說故秦侯。」
錢選寫的詩和文天祥一樣,都引用了東陵瓜的典故。但還是同個問題,秦國時西瓜應該還沒有引進,所以邵平種的瓜理應不是西瓜才是。但是錢選畫的西瓜確實是很好的,從藤蔓到開花結果,這張畫畫得非常寫實,雖然錢選並不是宮廷畫家,但這件作品有典型的南宋宮廷繪畫的氛圍,「專尚寫實,不得自專」,此乃宋代宮廷繪畫的一貫調性。從這二件西瓜畫的寫實樣貌可見,錢選是看過西瓜原始的生長模樣,才能畫出這樣精細寫實的畫。
過去有一種通俗的說法,認為錢選畫這些西瓜畫是寓意多子多孫繁衍昌盛的吉祥祝福,而且又把它與《詩經.大雅》的「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作上連結,把這類畫作都歸在「瓜瓞綿綿」這類的作品當中。可是《詩經》的時代是沒有西瓜的,況且錢選自己親手寫上的題畫詩也沒有這樣的意味在裡頭。單就詩來看,錢選不就是說汗流夏秋之際,吃上一盤西瓜有著透心涼而已。頂多就是文人的風雅,一邊吃西瓜順便發個思古之幽情,遙想到秦漢交接之際,那個東陵侯邵平種瓜的典故而已。而邵平的歷史故事裡,從頭到尾也沒有與瓜瓞綿綿相關的任何內容,就是一個懂時事識大體的聰明人,由秦入漢輔助大臣蕭何在那個腥風血雨屠戮功臣的時代裡,明哲保身獲得主子劉邦龍心大悅的故事。
現今,能找到有關西瓜的畫作乃至於詩詞歌賦或歷史文獻記載,最早大約是在南宋時期,與南宋同時期的金國也有描述到這種外來水果。至於北宋以前幾乎完全看不到西瓜的蹤影,唐宋八大家上自關切時事的韓愈下到吃貨蘇東坡,都沒有提到西瓜這貨的蹤影。
考古出土的唐代三彩西瓜
但是,唐代雖然沒有西瓜的文字記載,有一點很確定的是唐代也是有西瓜的。
現今陝西歷史博物館就展示了一顆經由考古挖掘而獲得的唐代三彩西瓜,出土時它還裝在另一個三彩盤子裡。「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製作工藝是二次燒成,先製作陶土素坯以1000℃左右燒固,再掛上以鉛為助熔劑的各色低溫釉料在800℃燒成。由於釉料多彩所以稱為三彩,這種製作工藝手法現今認為應該是漢晉大量製作的鉛綠釉陶的進化版本,但因為一開始是在唐代的墓葬群發現的,所以過去習慣叫它唐三彩,但後來證實這不只是唐代所特有,之後的宋元明都還在持續製作。
三彩過去從未見過史料記載,清代晚期就有少量的發現但只有少數學者如王國維(1877-1927)研究之外,一直都沒有獲得應有的重視。1928年隴海鐵路修建的過程中,在河南洛陽的邙山一帶,發現大量的唐代墓葬,在這裡出土了一大批製作精美的各式三彩器,馬匹、駱駝、伎樂、仕女等等。在王國維、羅振玉(1866-1940)等人接續研究考證之下,證實這些陶器的來源與用途,自此三彩第一次正式出現在世人眼前,成為很現今知名的古代陶瓷種類。
考古出土的資料是最堅實的第一手直接證據,所以唐代是有引進西瓜種植的,只是可能數量很少,所以很珍貴,這也是為何陪葬品會出現三彩西瓜的原因。1976年,河南地區作過一次大規模的文物普查,在現今洛陽附近的鞏義市黃治河的溪谷河畔發現了三彩的燒製窯址。三彩西瓜的發現,以及三彩窯址的確認,這都證實了唐代有西瓜,而且已經在人口密集的黃河流域出現。
所以,結合文獻記載與出土資料看來,唐代就已經有西瓜,而且應該是透過絲路引進種子少量種植,而它在東方世界落地生根,應該是在北宋時期,到了南宋才開始大規模栽培。
明清小說與台灣的西瓜
但從三彩西瓜的發現也間接證實,宋代以前西瓜數量少而且珍貴,僅有錢人家才吃得起。西瓜開始普及要等到元代以後,明清時期的話本小說描述,一般人家夏天吃西瓜已經是常態,可見已開始大量種植。成書於明代晚期,以山東為時空背景的《金瓶梅》,大名鼎鼎的第廿七回〈李瓶兒私語翡翠軒,潘金蓮醉鬧葡萄架〉,就有描述到富貴人家夏日消暑聖品的各色水果,其中就包含了西瓜在內:
「四面撓起風車來,那傍邊水盆內,浸著沉李浮瓜,紅菱雪藕,楊梅橄欖,蘋莈白雞頭。」
蘋莈是鳳眼果,這是夏季特有的果實,而雞頭是芡實,因為色白而有白雞頭之名,在《紅樓夢》裡也作為高檔食材出現過。至於浮瓜就是西瓜,過去因為沒有冰箱,所以吃西瓜前先把它浸入水井之中取其涼意,又由於西瓜質輕會浮於水面之上,所以在《金瓶梅》裡叫它浮瓜。
同樣的吃西瓜描述也《紅樓夢》裡多次出現:
「誰知古董行的程日興,他不知那裡尋了來的這麽粗這麽長粉脆的鮮藕,這麽大的大西瓜,這麽長一尾新鮮的鱘魚,這麽大的一個暹羅國進貢的靈柏香熏的暹豬。你說,他這四樣禮可難得不難得?那魚,豬不過貴而難得,這藕和瓜虧他怎麽種出來的。」(第廿六回)
「這日午間,薛姨媽、寶釵、黛玉等正在王夫人屋裡,大家吃西瓜。」(第三十六回)
「賈府準備中秋夜宴。賈珍特意進貢給賈母西瓜和月餅。賈母道:你昨日送來的月餅好,西瓜看著好,打開卻也罷了。賈珍笑道:月餅是新來的一個專做點心的廚子,我試了試果然好,才敢做了孝敬。西瓜往年都還可以,不知今年怎麽就不好了。賈政道:大約今年雨水太勤之故。」(第七十五回)
《紅樓夢》是以清代初期的北京作為寫作背景的,從多次關於西瓜的描述可知,在清代的北京,西瓜已經是普及的水果了。
清宮奏摺檔案裡也可以看到西瓜的蹤影,康熙五十二年(1713)四月,御賜西瓜種子給福建巡撫覺羅滿保(1673-1725)到台灣種植西瓜,同年七月御賜在台灣種植的西瓜收成,由於種子是皇帝御賜的,覺羅滿保採收之後不敢怠慢,每年都以專摺「方物」(各地特產)的名義,派人護送台灣西瓜到紫禁城給皇帝品嘗。
但是,看來當時在台灣試種的西瓜品質不佳,或者長途運輸導致品質下降。康熙五十七年(1718)十月三日,康熙親自朱批:「台灣西瓜乃無用之物,八十個即足夠。」隔一年(1719)康熙皇帝乾脆明說:「此不必再送來。」
從以上記載可知,至少在明清兩代,西瓜已是普及的銷夏水果,它不再如同唐宋時期的高貴,大量種植人人都可以品嘗,這種外來的水果已經完全落地生根,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現代的「吃瓜群眾」之所以有瓜可吃,這可是一部漫長的歷史,大約從唐代引進,一直到端上大眾的夏季餐桌,整個過程大約發展了近千年之久。歷史上的西瓜,庶民生活的一小部分,點點滴滴的時光長流,很接地氣也很生活化,這是很有趣的啊!
▲藝術史學者邱建一。
※本文章獲邱建一先生授權刊登,請勿任意轉載。